Iridescent VS. AT&T案:在专利侵权认定中“禁止反悔原则”的适用

软件及算法专利纠纷研究 2023-2-1

e42bea264d4737a9ec5d50c18479e59.jpg



【摘要】通常,如果专利申请人没有在原始的专利申请文本中清楚地定义技术方案的术语,那么在审查阶段仍有机会通过意见陈述的方式对术语进行解释,以期获得审查员的认可。但在争取权利的同时也可能正悄悄为自己埋下了地雷,本文将结合一美国司法实践案例探讨专利侵权认定中“禁止反悔原则”的适用。



Iridescent VS. AT&T案:

在专利侵权认定中“禁止反悔原则”的适用

by

德理达-智能制造团队

专利保护范围的确定

专利的保护范围决定了专利权人的利益边界,在确定专利的保护范围时,权利要求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了平衡专利权人与公众的利益,要求专利申请人必须提交清晰、确定的技术方案

我们知道,确定一项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离不开对技术特征的措词、术语的解释。为此,各国的专利法中都有对“清楚”、“完整”、“能够实现”的要求。例如中国专利法中的第26条,又如美国专利法中的第112条。

在专利的申请阶段,如果专利申请人没有在原始文本中清楚地定义技术方案的术语,那么在审查阶段仍有机会通过意见陈述的方式对术语进行解释,以期获得审查员的认可。在有些国家,比如中国审查历史中的意见陈述书不会与专利授权文件一起被公开,但其仍会作为内部证据被专利审查部门保存,而这些证据将在后续的争议阶段被考虑,比如专利侵权纠纷中。

根据禁止反悔原则(prosecution history estoppel),专利权人如果在专利审批(包括专利申请的审查过程或者专利授权后的无效、异议、再审程序)过程中,为了满足法定授权要求而对权利要求的范围进行了限缩(如限制性的修改或解释),则在主张专利权时,不得将通过该限缩而放弃的内容纳入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因此,无论是在专利申请的审查过程中,或是专利授权后的无效、异议、再审程序中,任何的陈述均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在争取权利的同时也可能悄悄为自己埋下了地雷。本文将以Iridescent Networks, Inc.诉AT&T Mobility, LLC案为例来探讨专利侵权认定中“禁止反悔原则”的适用。

Iridescent诉AT&T案

2016年7月,Iridescent Networks, Inc. (以下简称Iridescent)向AT&T Mobility, LLC(以下简称AT&T)发起诉讼,称AT&T侵犯了其US 8,036,119专利 (以下简称’119专利)。

’119专利的名称为“System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bandwidth on demand”,即按需提供带宽的系统和方法。该系统和方法基于需要高带宽应用的带宽需求,为其提供有保证的带宽,并在传输过程中使数据延迟和丢失最小化

Iridescent称AT&T制造并运行了一无线通信系统,即AT&T的4g lte网络,该4g lte网络根据AT&T用户的需求为其提供带宽,而这种按需提供带宽的方法侵犯了’119专利的专利权。

背景知识

目前的现代网络(包括移动网络)中,将小块数据传输称为“数据包(packets)”,数据包的传输可能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即:带宽(bandwidth)、延迟(latency)和丢包(packet loss)。其中,“带宽”是指网络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延迟”是指通过网络传输数据包所需的时间;“丢包”是指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包的丢失。

现有技术(相对于’119专利)中的网络通常以点对点(ad hoc)的方式传输数据包,每个数据包都以不可预测的路径到达其目的地。然而,一些实时的应用程序在宽带传输过程中对延迟非常敏感,例如视频或游戏帧等,任何非正常的延迟都会对用户体验产生较大影响。另一些应用程序对丢包非常敏感,例如视频播放等,仅仅是0.0001%的丢包率都会对视频传输质量产生较大影响。还有一些应用程序需要比其他应用程序更多的带宽才能使其运行质量维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119专利

’119专利利用创建定制路由以最大化所需带宽的效用能力,并使丢包率最小化,减少延迟,由此产生了可按需提供带宽的“高质量”的网络连接。一些对最小网络连接参数没有要求的应用程序则可以利用现有网络中的点对点方式传输。

’119专利的Claim 1

1.A method for providing bandwidth on demand comprising:

receiving, by a controller positioned in a network, a request for a high quality of service connection supporting any one of a plurality of one-way and two-way traffic types between an originating end-point and a terminating end-point, wherein the request comes from the originating end-point and includes at least one of a requested amount of bandwidth and a codec;

determining, by the controller, whether the originating end-point is authorized to use the requested amount of bandwidth or the codec and whether the terminating end-point can be reached by the controller;

directing, by the controller, a portal that is positioned in the network and physically separate from the controller to allocate local port resources of the portal for the connection;

negotiating, by the controller, to reserve far-end resources for the terminating end-point; and

providing, by the controller to the portal, routing instructions for traffic corresponding to the connection so that the traffic is directed by the portal based only on the routing instructions provided by the controller, wherein the portal does not perform any independent routing on the traffic, and wherein the connection extending from the originating end-point to the terminating end-point is provided by a dedicated bearer path that includes a required route supported by the portal and dynamically provisioned by the controller, and wherein control paths for the connection are supported only between each of the originating and terminating end-points and the controller and between the portal and the controller.

US 7,639,612

’119专利是US 7,639,612专利(以下简称’612专利)的延续案,即’612专利为’119专利的母案,两项专利的说明书部分相同。从’612专利的授权文本来看,’119专利与’612专利授权时的Claim 1区别在于:’612专利在’119专利Claim 1的基础上还包括了后续由控制器接收通知、决定连接是否应终止或继续,以及依据决定指示入口站点是否继续连接的步骤。

限于篇幅,在此对’612专利的授权Claims不作展示,但’612专利的权项在审查阶段经过较大篇幅的修改,’612专利公开时的Claim 1如下:

’612专利公开时的Claim 1(US20070258361A1)

  1. A method of providing bandwidth on demand to an end user, the method comprising:

sending a request for the user to a control system for a quality of connection service for a specific time limit and either a specific bandwidth or a codec type, wherein the request also includes a source address and a destination address; and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request will be approved or denied, wherein if the request is approved, instructing a bearer platform, by the control system, in setting up dynamic bandwidth connections, wherein the bearer platform responds to controller designated bearer port and route selection decisions to deliver high quality and low latency bandwidth connections point-to-point and point-to-multipoint and wherein the bearer port is tightly controlled by a remote platform such that all ingress and agrees traffic bandwidth admission is managed by the remote platform; and reserving resources for a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of the specified bandwidth, which is managed and monitored by the controller for the specified time from the source address to the destination address.

在’612专利的审查过程中,审查员指出“高质量和低延迟的带宽”的限定是不清楚的,申请人没有详细描述“高质量”是多高以及“低延迟”是多低,即没有给出量化数据以限定“高质量和低延迟的带宽”,因此驳回了多条关于“高质量和低延迟的带宽”的相关权项。

对于审查员的审查意见,申请人即Iridescent修改了申请文件并以图3为依据解释了“高质量的服务连接”(high quality of service connection)。图3示出了几个应用程序的带宽、丢包和延迟要求,包括不同的视频类应用程序。

Iridescent称,从图3中可见“高质量的服务”通常为:大约每秒1-300MB的速度、丢包率为大约10-5,延迟要求低于1秒。这些均为常用的参数且基于应用程序的类型而变化。例如,视频会议(video conferencing)通常需要如图3所示的参数,而高清视频多播(HD video multicasting)则通常具有更严格的要求

对比授权的权利要求来看,Iridescent删除了关于“低延迟”的限定,保留了“高质量的服务连接”并作了上述陈述,审查员接受了该陈述意见并在修改后的权利要求基础上予以授权

地区法院的观点:判定侵权不成立

在地区法院的审理过程中,主要争议点在对术语“高质量的服务连接”的定义上。Iridescent将“高质量的服务连接”的定义泛化为:一种以端点对端点的方式并根据应用程序的要求而得到的包括带宽、延迟和/或丢包在内的一个或多个服务质量连接参数的连接(a connection in which one or more quality of service connection parameters, including bandwidth, latency, and/or packet loss, are assured from end-to-end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application)。

而地区法院的法官(以下简称地方法官)更偏向于AT&T的解释,即:一种保证连接速度至少大约为1 MB/S并根据应用程序的类型,丢包要求大约为10-5且延迟要求低于1秒的连接(a connection that assures connection speed of at least approximately one megabit per second and, where applicable based on the type of applica-tion, packet loss requirements that are about 10-5 and la-tency requirements that are less than one second)。

地方法官认为,“高质量的服务连接”是由专利权人创造出的非本领域公知的技术术语,’119专利的图3以及’119专利母案申请过程中的陈述为该术语的定义提供了标准。基于这样的解释,AT&T的网络产品和方法未落入’119专利的保护范围,并由此认定AT&T的网络产品和方法不侵权。

联邦法院的观点:支持地区法院的判决

联邦法院在审理时参考了包括Biogen Idec, Inc. v. GlaxoSmithKline LLC、Ormco Corp. v. Align Tech.等多个判例,认为:权利要求的术语的含义必须在所有内在证据的背景下考虑,包括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起诉历史(包括审查历史)。起诉历史提供了USPTO和发明人如何理解专利的证据。如果母案起诉期间(包括审查期间)的陈述与延续案中需要解释的术语有关,则母案中的该陈述对延续案中的术语解释会构成影响(将母案申请的陈述应用于延续案中)

联邦法院同意地区法院的观点,认为“高质量的服务连接”是非本领域公知的技术术语,为专利权人的自定义的术语。虽然每个网络连接都有一定程度的服务质量,但其表面描述不够清楚,无法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提供关于“高质量服务连接”一词含义的指导。权利要求明确要求连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然而,对于什么样的质量足以达到“高”的程度是不明确的。因此,应当首先从说明书中理解,再从起诉历史(包括审查历史)中确定“高质量的服务连接”一词的含义

联邦法院认为,Iridescent在审查期间依赖于图3来支持术语“高质量的服务连接”。图3表示带宽、丢包和延迟的最低要求,且图3显示了一个标记为“High QoS”(意为High Quality of Service)的框,其围绕一些(但不是所有)列出的应用程序绘制。此框中的应用程序具有与地区法院对争议术语的解释一致的连接参数要求。因此,图3和书面描述意味着“高质量的服务连接”包括应用程序在“High QoS”框中所需的最低服务参数。这一结论与’119专利的起诉历史(即’612专利在审查过程中的陈述)相吻合。因此,联邦法院认为“高服务质量连接”一词仅限于’119专利的图3中所披露的最低连接参数要求的程度术语。

尽管Iridescent争辩称,术语“高质量的服务连接” 是指“有保证的”质量的服务,不应仅局限于图3的具体参数,但联邦巡回法院并不同意Iridescent的该争辩,认为在’119的母案审查过程中,为了克服专利法第112条的缺陷,Iridescent的陈述并没有体现将“高”质量的服务等同于“有保证的”质量的服务。因此,“高质量的服务连接”应当为在审查过程中陈述的连接质量的客观特征,而不是质量的保证。Iridescent还进一步争辩称,由于未清楚且无误的否认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no clear and unmistakable disavowal of claim scope),因此审查历史与权利要求的解释不相关。联邦巡回法院则认为,如果一个自定义的程度术语不存在清楚的通常和习惯意义,我们可以参考审查历史来寻求指导,而不必首先寻找清楚且无误的否认

因此,基于上述观点,联邦法院认同地方法院对“高质量的服务连接” 的解释,并维持了地方法院的判决。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从判决过程可以看出,Iridescent在本案中的失败归咎于没有清楚定义“高质量的服务连接”这一系争术语,其在母案审查阶段对该系争术语的解释影响了子案在维权阶段的保护范围。但由于专利申请提交后的任何修改都不得超出原始申请文件的记载范围,因此造成此局面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未能在撰写申请文件时对系争术语进行充分的解释,而导致了在审查阶段只能通过附图“看图说话”的方式来解释这一尴尬境地。

案件引发的思考

事实上,在ICT领域的专利中,会大量出现这样的非本领域公知的技术术语,即自定义术语。通常,我们会以功能性限定的形式为其命名。然而,如果在申请文件中忽略了对这些自定义术语的充分解释,就会导致与本案中类似的悲剧发生。这就需要专利撰稿人在充分理解发明内容的基础上,对各术语进行合理的命名,并在申请文件中以名词解释、列举各种实施方式等形式对其进行充分说明。其中,当采用程度词时,还应当补充量化数据以使保护边界清晰,例如:高低、快慢、长短等

同时,在审查和无效程序等过程中,对权利要求的范围进行缩限性陈述、解释和修改也要慎重。德国律师Bernhard Geissie曾将专利权人在审查和无效程序中,对权利要求的范围进行缩限以获授权,而在侵权诉讼时又对权利要求的范围进行扩大解释的策略比喻为“在无效宣告程序中的温顺小猫出了门就成了勇猛的老虎”,显然这种策略也是违背禁止反悔原则的。

对于专利权人而言,专利是为了商业而服务。如果一个技术仅仅拿到了专利权而无法产生商业利润,那么对专利权人来说,这项专利并没有发挥其商业价值,还会产生额外的专利维持成本。因此,如果在审查过程中仅仅为了拿到专利权而作出了一些不恰当的解释,在维权过程中无法发挥作用,那么即使拿到了专利权,对于专利权人的意义也是微乎甚微的。专利申请人应当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才能保证日后专利的稳定性,从而真正实现专利的商业价值。

*以上文字仅为促进讨论与交流,不构成法律意见或咨询建议。



上海:上海市浦东新区碧波路690号张江微电子港7号楼6楼     
 
无锡:无锡市梁溪区中山路288号云蝠大厦10楼A09室